古人称狗叫什么名字?
古人对犬的称呼有很多,根据时代的不同名称也不一样。
汉朝之前,人们对犬的称呼比较笼统,一般直接称为“犬”或“狗”。《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犬,家畜也。”可见,古代所谓的“犬”指的就是现在家里养的狗。不过,这种称呼过于笼统。
汉武帝时期有个宠臣名叫李延年,因擅长歌舞,深受武帝喜爱,其舞姿为“身体摧跌,脚蹈蛇行”,形容他跳舞的样子像一条匍匐前进的蛇。而他的歌曲名为《李延年歌》,歌词有“身如南山松啊腰似蛇,手如柔荑啊足如履。”其中的“足如履”,其实说的就是脚步像在走路一样,说明这时人的双脚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和现代人的样子差不多了。
到了东汉末年,人们开始用“狗”来称呼狗了,大概是因为此时“犬”字的字形发生了变化,为了区分字形,就用“狗”字来专门称呼犬科动物了。比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十七帖》中有“狗虽欲食,牙不足。”“狗虽欲睡,足痛不欲行。”唐代大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朝雨浥轻尘”中的“浥”字音同“意”,“沾湿”的意思,这个字通假“雨”,可见这里的“雨”就是“雨露”的“雨”。
另外,古书上还常提到一种叫做“猃狁”的犬种,据说身材高大,长得像驴,毛色黑亮,是当时很好的一种猎犬。《汉书·匈奴传》中记载了南越国使者梁伯皇赠送给汉文帝的两只大犬,颜色一黄一黑,也被形象地称作“一黄狗”、“一黑狗”。 除了“狗”、“犬”之外,古人称呼犬还有好多别称。因为犬的尾巴上有一簇长的毛发,形似马尾,所以被称为“尾须”;由于犬的嘴部又宽又扁,看上去有点像马,因此被称为“马脸”;因为犬的四肢较短,看上去很活泼,所以也被称为“走狗”、“溜狗”;如果狗狗很凶,还会被称为“疯狗”;至于那些被人类驯化、圈养起来的狗狗,则统称“犬儿”、“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