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头上的坑叫什么名字?
狗头上的凹陷,在西方又称作“狗枕”(Dog’s ear)或“耳后垫”(Caudal dorsal paw pad);而在我国则多称其为“没毛脑”、“秃疙瘩”等。 这些名称都形象地描述了这些特殊结构的外形特点——位于耳朵后面的圆顶状突起,略呈倒三角形,由表皮延伸出来,皮下组织很少。 尽管从外观上这些突起似乎是由皮肤皱褶组成的,但它们实际上是由骨骼和肌肉构成的。其中,最外层是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皮肤的结缔组织垫,称为“皮赞”(papillary fold),而深入其中的主要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环形带,称为“肌赞”(muscular papilla)。 在一些狗的品种中,由于全身被毛浓密,所以这些特殊的结构被厚厚的毛发覆盖起来而不易看见;但在很多其它品种中,这些结构通常是没有毛发且裸露的,这就使它们成为了蚊虫等叮咬的目标,导致宠物主人需要经常给其清洗,以防蚊虫等昆虫的侵扰及细菌感染的发生。
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特殊的结构可能是在犬的自然进化过程中,为了便于嗅探周围环境而逐渐退化的鼻毛。 而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这些没有毛发的区域其实是有用的感觉器官,能够对压力、温度、嗅觉产生一定的反应,甚至能够在寻找食物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之,这些神秘而又有趣的结构和它们的作用至今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话题。